做好一件事也許不難,但要將一件事長期堅持下去,可能就有些難了。今年76歲的手藝人馬連茲,用25年的堅守,為街坊鄰居縫縫補補,一針一線傳遞著人間真情。
每天清晨,在縣城新開路一條不起眼的小巷口,馬連茲準時支起折疊桌,擺放好那臺已有57年歷史的老式飛人牌縫紉機,開始了一天的工作。寒來暑往,她從年過半百堅持做到了古稀之年。
馬連茲說:“我今年76了,做了一輩子的裁縫,而且我年輕的時候靠裁縫這個手藝把孩子供出來了,現(xiàn)在孩子也成家了。”
馬連茲告訴記者,這臺縫紉機是她年輕時的心愛之物。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,擁有一臺縫紉機,就如同擁有了一個小小加工廠。在服裝加工業(yè)不發(fā)達時,她用這臺縫紉機為家人縫制衣物,從薄薄的襯衣到厚厚的冬裝,每一件都傾注了她的心血與愛意。后來,隨著服裝加工業(yè)的快速發(fā)展,大多數(shù)人喜歡在商場或網(wǎng)上購買衣物,傳統(tǒng)的手工制衣受到了冷落,于是她就從事一些縫補工作,方便街坊鄰居,貼補點家用。
自2000年開始,馬連茲帶著這臺承載青春記憶的縫紉機來到小巷口。無論晴雨,始終堅守攤位,生意雖不算紅火,但也能維持。顧客們帶著各式各樣的衣物前來,有的是磨損的褲腳,有的是裂開的衣襟,還有的是遺失了紐扣的襯衫。馬連茲總是耐心地接過每一件衣物,仔細地檢查,然后用那雙靈巧的手,在縫紉機的幫助下,將它們一一修復如初。在補衣的過程中,馬連茲會與顧客們聊天,聊起家長里短,分享著彼此的故事。補衣店,成了社區(qū)里一個小小的社交場所,它連接著人與人之間的情感,傳遞著鄰里間的關愛與幫助。
市民馬姝說:“我今天是來這里縫補褲子的,我在這里住了好多年了,嬢嬢的技術很好,縫補的衣物我很喜歡。所以每次縫補的事情,都來找她?!?/p>
25年來,馬連茲堅持為街坊鄰居縫補衣物。這個小小的攤位已成為小巷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老街坊路過時會親切打招呼,孩子們好奇地駐足觀看縫補過程。
歲月雖在老人身上留下痕跡,但并沒有改變老人的一顆堅守之心。那臺老舊的縫紉機,不僅是連接老人與街坊鄰居的橋梁,更是城市街頭百姓生活的一個生動寫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