幾天前,小廖在網(wǎng)絡平臺上相中了一款二手大眾車。在與銷售人員溝通好價格后,小廖就從四川成都來到重慶巴南??稍趺匆矝]想到,這次自己的購車旅程會波折不斷。
幾天前,小廖在閑魚平臺看上了一款標價6.6萬元的二手大眾車,與銷售人員溝通后,他專程從成都趕到重慶巴南交易。雙方約定首付3萬元,剩余3.3萬元按揭貸款支付。然而,就在辦理貸款時,工作人員告知車輛存在經(jīng)濟糾紛,只能申請1萬多元的小額貸款,差額部分需增加首付才能完成交易。
記者注意到,小廖當時簽署的合同中,車行僅作為中間商,但車主作為合同的甲方并未簽字,這就成了一份“殘缺”的三方協(xié)議。車行老板解釋稱,自己也是替車主賣車,事先不知車輛被抵押,并提出兩種解決方案:要么小廖增加首付金額,要么扣除部分費用退車。
隨后,記者電話聯(lián)系了這家車行的老板,對方表示,目前這個糾紛已經(jīng)被處理掉了,車輛可以正常辦理貸款交易。不過合同中的甲方,也就是買車方更改了成交價格,不再愿意再按原來的價格出售。
簽完合同之后,價格竟然還要再變?這讓小廖更加無法接受。他認為這是對方違約。隨后,記者也咨詢了法律界人士。
不過,由于小廖著急返回成都,最終他選擇妥協(xié),接受了車行的方案:退還小廖首付款,但從中扣除2500元。記者提醒,二手車交易需謹慎,消費者務必核實車輛產(chǎn)權(quán)、抵押狀況,并確保合同條款完整。若遇糾紛,可向市場監(jiān)管部門或消協(xié)投訴維權(quán)。